铁骨铮铮:东北抗联精神之魂
——以王德泰将军抗战生活为研究中心
刘 欣
东北抗联是一支最早举起抗日旗帜的武装力量,在黑山白水之间演绎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为悲壮惨烈的战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北战场上一支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
在残酷的抗日斗争中,无数抗联将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奋勇杀敌,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联精神。王德泰同志是东北抗联中的重要一员,他的抗战生活闪耀着铁骨铮铮的抗联精神。
王德泰,又名王铭山,出身贫苦。1930年在吉林省延吉县参加反日爱国斗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延吉县游击大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独立师政委、师长,第2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副总司令。在党内,他曾任中共东满特委委员、中共南满省委委员。1936年,在追歼逃敌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
一、铁肩担道义——愤起投入抗战洪流,挽救民族危亡
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联精神的核心。王德泰等东北大批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面对民族危机,誓死不当亡国奴,掀起全民抗日热潮,奋起抗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日伪统治者不得安宁。
王德泰祖籍山东省莱州府,1908年5月出生于辽宁大石桥市博洛铺镇詹家屯村一个雇农家庭。他13岁进学堂,16岁被迫辍学离家,先后到安东(今丹东)、吉林延边一带谋生。为了养家糊口,他外出给人家打短工、烧木炭,生活非常艰辛。这一期间他接触了社会各阶层的民众,目睹了各族劳动人民的遭遇,深刻感受到了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痛苦。
在安图县,他接触了秘密党员程教员和尹教员,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程教员启发他说:“共产党是唤起劳苦大众同压迫者统治者做斗争,争取工农自己当家做主人的组织。他的目的就是推翻剥削人的旧制度,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新社会。”
1930年,延边各族人民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红五月斗争”。王德泰在斗争中表现勇敢,被吸收到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同盟”。从此,他就积极投入到反帝斗争的洪流中,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启迪,阶级觉悟不断提高。
1932年,延吉地区各族人民遭受了空前灾难。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中华儿女不愿做亡国奴,在中共东满特委的领导下,延吉、珲春等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秋收斗争,成千上万的群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日本走狗”等口号,王德泰在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成为这次农民运动的骨干。根据他的表现和要求,不久,党组织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3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向东北各级党组织发出的《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传到延边地区。9月,中共东满特委召开扩大会议,全面贯彻《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改组了特委领导班子,王德泰当选为特委委员、军事部长。这是王德泰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开始,以后无论是担任二军独立师的政委,还是二军军长,乃至抗联第一路军的副总司令,他始终战斗在抗日的最前线,使二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支英勇善战、吃苦耐劳的劲旅。
二、铁血筑长城——善于联合各种力量,共抵外辱
面对共同敌人团结战斗、以求共赢的合作精神是抗联精神的重要表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这一主要矛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宣传自己的抗日主张,发动和组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王德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广泛团结各种反日爱国力量联合作战,为东满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当时,在东北地区,活跃着多种抗日武装,有的是溃散的带着旧习气的零星部队,有的是有武装但人员复杂的胡子、山林队,如长江好、天下来、平南洋等。大部分是各自为营、力量分散。1932年夏,王德泰受中共延吉县委派遣到三道湾“长江好”山林队开展兵运工作。他利用各种机会,与队员们广泛接触,耐心地向队员们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和救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教育他们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应该枪口一致对外。年底,王德泰利用一次外出执行任务的机会,拉出20多人,参加抗日游击队,壮大了游击队力量。
王德泰十分重视我军同其它义勇军、山林队的关系,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动联合他们共同对敌。1934年,二军独立师二团和抗日义勇军联合攻打大沙河镇,毙伤伪军30余名,俘虏70余人,缴枪百余支及一批军需品。独立团又同抗日义勇军联合攻打安图县城,打死打伤日军20多人。在王德泰同志的领导下,在群众的支持下,二军独立师二团、独立团与抗日义勇军联合进行的一系列战斗,基本控制了安图县车厂子、大甸子、太平沟等地区,并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反日会、农民协会等群众反日团体,开辟了安图、延吉、汪清、宁安、敦化、东宁等地的游击根据地。
1935年,王德泰任军长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部发表了《告民众书》和《告各反日部队书》,“在东满,凡是反日的人员和部队,不分党派,不论军头,都联合起来,成立抗日联合军指挥部,集中一切反日力量,”“完成我们抗日救国的伟大任务。”[①]王德泰抓住机会,邀请抗日义勇军“海龙”、“九江”、“马团长”、“新胜军”、“陈裕长”、“宋玉好”等部,在安图县车厂子抗日根据地召开了联席会议,研究各部联合作战问题。同年六月,二军司令部发表了《为成立东满抗日联军指挥部致反日部队信》,信中提出在东满地区建立统一的抗日联合军指挥部的倡议和四项原则:“第一,不投降,不卖国,抗日到底,收复失地;第二,不分义勇军、人民革命军、救国军、自卫军、反日山林队、红枪会,不分党派,不分民族,不问宗教信仰如何,联合起来共同抗日救国;第三,没收日本及其走狗们的财产,充用抗日战费;第四,允许民众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武装自由,联合民众,共同抗日救国。”[②]由于王德泰正确地贯彻了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增强了民族团结,大大地加强了抗日武装的作战力量。延边一带的绝大多数救国军、义勇军、山林队都与二军建立了合作关系,兵力达一千多人,作战时接受二军的统一指挥和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国斗争的发展。
1936年1月,为了团结友军协同作战和充分发挥部队的作战能力,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共同商讨两军联合作战等有关事宜,王德泰和李学忠带领一部分青年义勇军自安图抗日根据地出发,到达宁安县镜泊湖抗日游击区,与周保中领导的五军军部会师。两军领导人联合召开了党委特别会议,研究了东满党组织和二、五军的整顿及两军的活动区域等问题。会议决定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扩编两个师,下辖六个团,继续由王德泰担任军长。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进了南满、东满、吉东地区党组织和军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建奠定了基础。
三、铁拳击日寇——战斗随时可能打响
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是抗战的动力源泉。东北抗联之所以能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长期坚持斗争,关键在于拥有过硬的作风。特别是抗联队伍中的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无私无畏。
王德泰是延吉游击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十分重视学习军事技术,利用各种机会勤学苦练,各种枪支都会使用,几乎是弹无虚发。他还特别注意学习和运用游击战术,提高指挥才能,研究怎样利用有利的地势,伏击敌人;运用灵活的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夺取必要的军事物资。在战斗中则勇猛顽强,机智果敢,处处身先士卒。有时甚至亲抱机枪猛扫敌人,或亲率队伍冲锋,与敌肉搏,在军队中很快树立了威信。
在他的领导下,延吉游击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1934年初,“延吉游击队已由一年前的130人增至300余人”[③],成为东满各县游击队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他们经常活动在依兰沟、王隅沟等游击根据地,寻机打击敌人。1933年2月,在三道湾抗击日伪军讨伐队,杀伤敌人数十名。接着又在王隅沟伏击日伪“讨伐队”,毙伤敌人20余名。4月,在吉青岭袭击伪军,毙伤敌人多名。5月,在石人沟东沟,伏击敌伪军“讨伐队”,杀伤敌人20余名。7月,游击队联合其他反日部队,袭击八道沟,打死伪自卫团长以下10余人。8月,又袭击新兴屯伪自卫团部,夺枪19支。9月,攻打了老头沟镇后,又在八道沟符岩洞南山与日军“讨伐队”交战,歼敌10余人。
在战斗中,他们敢于以弱胜强,粉碎敌人进攻,消灭侵略者。无论是零星的武装队伍,还是山林队等抗日义勇军,甚至后来经过整合的抗联队伍,普遍存在规模小、武器差、战斗经验少等特点。但是,为了抗日救国,他们敢于碰硬,以弱敌强。1933年12月,王德泰亲自指挥保卫延吉王隅沟游击根据地的战斗,以60人的兵力,阻止了700余名敌人的大“讨伐”,并取得了歼敌百余人的胜利。1934年3月下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建立,王德泰为独立师政委。
日本侵略军为了消灭我东满抗日武装力量,于1934年冬开始,又一次向我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讨伐”。在军事上,实行占据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和对游击区实行分割包围的方针;在政治上瓦解我抗日武装力量;在经济上,切断人民革命军同群众的联系和粮食供应。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独立师遵照中共满洲省委关于“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的指示,粉碎敌人对我东满地区的“讨伐”,决定兵分两路,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进攻,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王德泰同志率独立师二团和独立团为一路,向安图方向挺进。5月2日,王德泰指挥部队围攻了安图县大甸子,与敌激战4昼夜,攻入镇中,给敌人很大打击。7月,王德泰率独立师独立团再次向安图进军,并联合抗日义勇军向大甸子镇发动第二次进攻。王德泰指挥部队首先包围了驻守在大甸子的敌军,然后切断敌人同外界的一切联系,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连续围敌11天,敌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失去了战斗力,王德泰指挥部队乘势攻克大甸子镇,全歼该镇守敌。
在王德泰的带领下,二军独立师战绩显赫。“1934年4月至10月间,东满抗日武装共出击103次,累计参战人数3537人次。其中二军独立师53次,累计参战人数1350人次。”[④]
1935年,王德泰指挥二军,与敌交战660余次,其中在京图线(长春至图们铁路)的敦化哈尔巴岭、安图亮兵台、蛟河黄松甸三处一次颠覆国际列车,二次截车,震动全满洲国。5月,王德泰组织领导了哈尔巴岭颠覆敌人列车的战斗。哈尔巴岭是长图铁路通过的一个地段,也是敌人从朝鲜通往东北的一条铁路干线,同时又是敌人侵略和掠夺我东北物资的一条重要交通线。哈尔巴岭颠覆敌人列车的战斗活捉日伪军政要员13人,并缴获了一大批战利品。敌伪报刊曾哀叹此次列车被颠覆是“京图线开车以来最大的惨事”。
四、铁魂留后人——抗联精神的时代特征
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是抗联精神的灵魂。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王德泰等东北抗日联军将士肩负着救亡图存的重任,同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搏斗,以血肉之躯英勇杀敌、血洒疆场,为民族的解放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1936年是王德泰生命和军事生涯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他指挥的抗联二军给日伪以最沉重打击的一年。这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王德泰担任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二军军长。在他的指挥下,二军先后取得了寒葱岭、大蒲柴河、进攻抚松县城、穆棱颠覆军用列车等战斗的胜利。冬季,日伪在南满地区发动了所谓“东边道独立大讨伐”,对二军进行撒网式的围追、堵截,发现踪迹,咬住不放。王德泰则率领部队在抚松、临江之间与敌周旋,寻机歼敌。11月下旬,率领300余名战士宿营在抚松县小汤河村的王德泰,突遭600余名伪军的攻击。他沉着镇定,指挥部队抢占该村南山东西两个小山头,战斗非常激烈。王德泰身边的骨干力量有的牺牲了,有的负伤了,指挥部的两名机枪手也都相继中弹牺牲。王德泰亲自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战斗从早7时一直进行到下午3时,敌人死伤惨重,渐渐不支,向南逃去。王德泰亲自率部队发起追击,就在这时,他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年仅28岁。他的牺牲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大损失。在战争中已与王德泰建立亲密友谊的金日成悲痛地说:“王德泰同志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他的勇敢斗争精神,将在朝中人民的心目中永垂不朽。”[⑤]
抗日英雄王德泰牺牲了,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们和千百万东北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顽强地战斗下去,直至胜利。距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然而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无数革命先烈、抗联将士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仍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增添新的内涵,必将与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注释:
①霍燎原等著:《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②霍燎原等著:《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③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辽宁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辽宁党史人物传》,46页。
④《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页。
⑤林春秋:《抗日武装斗争时期的回忆》(译文)第105-106页。
作者简介:李欣 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一处
[①] 霍燎原等著:《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②] 霍燎原等著:《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③]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辽宁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辽宁党史人物传》,46页。
[④] 《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页。
[⑤] 林春秋:《抗日武装斗争时期的回忆》(译文)第105—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