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二师师长:张传福
发布时间:2025-07-18 14:39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张传福,1902年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一个富裕家庭。幼时遭到日俄战争的兵祸,全家人不得不抛家舍业,辗转到黑龙江省汤原县太平川田家屯定居。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全家人无不对外国侵略者深恶痛绝,在张传福心中埋下了仇恨侵略者的种子。
张传福虽然没进学校读过书,但他聪明机敏,做事通情达理,深受全家人的喜爱。1923年,全家人一致推举张传福为张家的“掌柜”,他带领全家男女老少开荒近百垧,盖房15间,并开设了油坊、磨坊、豆腐坊等,车马俱全。1931年,张传福全家已有37口人,成了汤原远近闻名的大户。但他待人和气,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当地老百姓都称赞张传福是这一带穷人的“救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汤原建立了伪政权。为了保护全村人民的利益和自家的安全,张传福在1933年当了伪自卫团团长。此期间,爱国志士奋起反抗,汤原抗日武装遍地,张传福目睹冯治纲、刘铁石纷纷加入抗日队伍,也起了起义抗日的想法。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在发现张传福的举动后,主动派夏云杰、戴鸿宾、刘忠民等人与他联络,向他说明抗日形势和前途,介绍游击队抗日救国宗旨,打消他心中顾虑。1934年11月9日,张传福率太平川伪自卫团成功起义,从此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所部编为汤原反日游击队第五中队,张传福为中队长。
1935年秋,汤原伪警察大队将张传福的家人抓走并关押在汤原县的监狱里,想以张传福的家属为钓饵,诱骗张传福叛离游击队。但张传福不但没有为敌人的残暴吓倒,日寇的行为反而更激起了他的民族仇恨,坚定了抗日到底的决心。他亲自带领一支队伍回到太平川,安置了老母亲,放火烧毁了自己的房屋和财产,并向党组织表示:“无论敌人使用什么样的残忍手段,也一定要把抗日斗争进行到底。”不久,中共汤原县委批准张传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冬,依据北大荒的自然条件和敌我斗争形势,汤原游击总队为了使冬季的游击战争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决定建立骑兵队伍,并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张传福。张传福接受这一任务后,挑选一部分身强体壮的队员一边打击敌人,一边开展群众性的反日救国运动并筹集马匹。经过他的努力,100多人的骑兵队很快建立起来。在1935年11月间,这支勇敢善战、机动性很强的骑兵队,协同到汤原活动的赵尚志所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起,攻打了亮子河金矿,缴获伪矿警队机枪两挺,步枪100余支。
1936年1月末,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下设四个团,张传福任第四团团长。在抗日斗争的锻炼中,张传福逐渐学会了运用游击战术打击敌人的本领。
同年4月,张传福在夏云杰军长的率领下,率部队去格节河、鹤立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通过地下党员刘忠民和救国会员施清久做内应,袭击了煤矿伪警察队,并两次伏击了从佳木斯开往鹤岗的日本军用列车,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6月22日,张传福率四团在汤原县城东伏击日军运输队时负伤,返回根据地养伤。
1936年9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党委根据《八一宣言》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精神,决定将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六军下辖7个团和1个保安连、1个留守团,共1500人,张传福任三团团长。1937年2月,第六军重新整编,将原有7个团改编为4个师,张传福任二师师长。此时张传福仍在养伤期间,直至7月份才伤愈归队。
1937年下半年,日本关东军对松花江下游地区实行大“讨伐”,并在各地实行“保甲连坐法”和“集团部落”。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张传福率二师指战员多次打击敌人,保存了抗联的力量。
1938年1月,张传福率二师骑兵相继解除了东西梧桐河、都鲁河、火烧营、老沟等7处敌人金矿局的重要据点,缴获了许多武器和弹药,解决了部队严重缺少弹药的问题。2、3月间,他奉命率领二师骑兵营到佳木斯执行任务,并在佳木斯地方游击队的紧密配合下,从佳木斯东飞机场一直打到佳木斯西门外,打穿了伪满洲国的三江省省会,缴获日伪大量枪支、弹药、马匹等物资,随后转移到萝北、绥滨一带活动。
1938年5月,按照中共北满省委关于北满抗联主力向西北方向的海伦、通北进行远征的决定。8月上旬,张传福率二师同其他抗联部队作为第二批西征部队踏上征途。8月23日,部队行至汤原县黑金河西岔口露营时,突然遭到大批日伪军袭击。在与敌人战斗中,张传福身负重伤。虽然部队成功突围,但张传福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时年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