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抗联史实 > 抗联英雄谱 >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二师师长:傅显明
发布时间:2025-07-18 14:36 来源:东北抗联 浏览次数: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二师师长:傅显明
 
    傅显明,满族,190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自幼父母双亡,又因家境贫寒,没有上过一天学,从小就跟随哥哥参加农业劳动。
    1916年,因不甘忍受地主的剥削压迫,16岁的傅显明离开了家乡到宁安县谋生。他先后在鞋铺和商店里当杂役工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终因店主盘剥过甚而于1927年离开宁安,到东北军第十八旅当兵。后来,又到宁安第二区的芦家屯、卧龙屯警察署当巡警。
    九一八事变后,傅显明目睹国土沦陷、日军横行、同胞受难的残酷现实,激起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决心为民族解放而斗争。1932年初,他同好友杨永山收集了几十支枪,团结芦家屯、卧龙屯等地的爱国民众,组建了一支抗日队伍。当王德林的抗日救国军来到宁安活动时,傅显明率队加入抗日救国军。由于他作战英勇,屡建奇功,不久被提升为连长。
    1933年,日军调集重兵“围剿”抗日救国军。重压之下,王德林等救国军首领退至苏联,救国军各部也纷纷溃散。在救国军一年多的斗争中,傅显明目睹了队伍里的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英勇杀敌,认识到只有跟随共产党才能进行抗日救国。他先是随周保中领导的救国军残部,活动于安图、宁安、东宁等地。在参加攻克安图、攻打三岔口战斗之后,根据形势需要,他报字“占中华”,带领150余人活动在宁安东南山一带,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傅显明进一步明白了,只有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取得抗日斗争的胜利。所以,他每到一处,就向当地群众讲:“我们的队伍就是你们的队伍,我们团结一条心,日军是不足怕的!”他率领的队伍同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队伍迅速扩大到400多人,不断地给宁安等地的日伪军以有力的打击。他率队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于1933 年冬被推举为救国军十四旅第一团团长。从此,宁安、东宁等地都称傅显明的队伍为“傅团”。
1934年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关于加强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共吉东局决定由周保中出面,召开宁安周边各反日队伍代表会议,组建绥宁反日同盟军。在会上,傅显明坚决拥护我党提出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并率领全团参加绥宁反日同盟军。同盟军成立之初,主要活动在宁安县各地。“傅团”在宁安二道河子、天桥岭、二站等地收缴反动的地方武装,解决汉好走狗,与日伪军的“讨伐”队进行战斗。此间曾在风水山和团山子与日伪军讨伐队作战,打死日军十余名。
    1935年2月,中共吉东特委、宁安县委和绥宁反日同盟军党委共同决定,将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1936年1月以后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傅团”被改编为五军第二师,傅显明任二师师长。在五军宣告成立的同时,他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早已向党表明的心愿。
    1935年到1936年初,针对日伪军的秋、冬季大“讨伐”,傅显明率第二师大部和一师一部以宁安游击根据地为中心,与敌人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斗。
1936年1月20日,根据中共吉东特委关于尽可能开辟新的游击区的指示,第五军党委特别会议决定将主力撤出绥宁游击区,向中东铁路道北转移,命令傅显明率第二师为先遣队,向穆棱、密山方向伸延开辟新游击区,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
傅显明深知责任重大,他将妻子和岳母全家迅速秘密转移到密山县平阳镇,便率先遣队向预定目标前进。部队到达穆棱县境内后,傅显明为了便于行军,减小目标,决定分兵几路向密山疾进。
1936年2月17日,部队行动到密山县黄泥河子煤矿附近。因不熟悉当地地理环境,傅显明在率领60余人攻打煤矿时,遭到数百名日伪军的包围追击,傅显明和18名战士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6岁。
 
 

关于我们
陈列展览
馆藏文物
荣誉展示
展馆要闻
参观须知
联系我们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辽宁本溪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备案号:辽ICP备20002576号-1  技术支持:沈阳辽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辽宁省本溪县小市镇滨河东路 
   参观预约:024-46854706  传真:024-46854706  辽公网安备:21010102003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