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医:管毅
发布时间:2025-07-18 14:34
来源:东北抗联
浏览次数: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医:管毅

管毅,原名关东升,满族,1915年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牛心台(今属本溪市明山区牛心台镇)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入村小学就读,12岁考入本溪县柳塘第一小学(高小)。从小天资聪慧的管毅深知家境贫寒,异地读书求学不易,一心刻苦读书,勤奋向上,颇得老师的赏识。
1927年8月,学校所在地柳塘,发生了一次煤矿工人大罢工(史称“八·二三”大罢工)事件。中国矿工受到的非人待遇和日本军警的血腥镇压使管毅在惊骇之余,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八·二三”事件不久,管毅家中的不幸也接踵而来。父亲因患肺病无钱医治而离世;接着幼弟又得伤寒也因缺医少药而夭折。父死弟亡的不幸,在管毅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念不起书就学医,为家人、为穷苦人治病救命的决心。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在本溪湖济民医院潜心学习几年后,于1934年在桥头镇开设了一家小诊所,名为“早春医院”。意为通过自己的医术给人们带来春意,带来生机。
由于管毅经常以外出就诊为名,给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的战士治病,从而引起日伪当局的注意,不得不离开本溪,携妻子投奔黑龙江省林口县的伯父吴思清。
在林口,管毅再次开了一家医院,并借此广结四方人士,与林口地下党组织也建立了秘密联系,为抗联购买药品,医治伤员。他不但参加了“反日会”,还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把医院变成地下党组织和抗联部队的秘密联络点。为了更好地隐蔽自己,不引起敌人的怀疑,他还与几个伪警官结为“金兰之友”。
1936年秋,管毅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担任五军军医处副处长兼后方医院院长,跟随部队转战吉东各地。当时所谓的后方医院,非常简陋,既无病床,更无设备。分散在各处密营里的治疗点,夏天是用木楞子垛起的简易窝棚;冬天,则是用松枝伪装起来的窑洞。管毅既是这里的负责人,又是外科手术医生,哪里有伤员,他就奔赴哪里。他经常巡回医疗,全心全意地为伤员服务。医院没有麻醉药,每当战士们中弹负伤,做手术时,只能给伤员喝点“大烟土”(即鸦片)止痛,在手术中边给伤员讲故事,鼓励他们,以分散其注意力,伤员也愿意配合治疗。管毅在经历了艰苦环境的考验后,于1937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适应野外战斗治疗的需要,他刻苦钻研医术。利用缴获的大烟土配制了一些消炎止痛药,给战士治疗痢疾、肠炎、腹泄、霍乱、伤寒等各种疾病,并用人参配制中药,治疗肺气肿、气管炎、哮喘等病,他还采集一些草药,用土方配制成药,治疗头疼脑热等病,平时还想方设法采集食物,为伤病员增加营养。
1938年夏,在攻打五常县的战斗中,因敌人城防坚固,火力较强,我军久攻不下,伤亡很大。管毅在战斗中不顾个人安危,出生入死抢救伤员。他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快速地为伤员止血、上药、包扎、固定……。在一次抢救伤员时,他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