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二师师长:郭铁坚
发布时间:2025-07-18 14:21
来源:东北抗联
浏览次数:

郭铁坚,原名郭成文,1911年4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七口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垅,靠租种地主家的地勉强糊口度日。
13岁时,父亲见郭铁坚好学上进,希望他将来识文断字有出息,全家人节衣缩食送他到刁翎小学读书。郭铁坚深知穷人家的孩子上学不容易,因此勤奋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后考入依兰县立中学。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依兰县立中学里的爱国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员在师生中积极宣传抗日救国运动。郭铁坚深受鼓舞,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之中,思想迅速成熟,深刻起来。
1933年,他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想用所学知识和所接受的革命思想启发教育地方群众,唤醒民众的民族团结心。于是,他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小学校,把屯里农家子弟召集到学校上学读书。他一面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一面向他们灌输反日爱国主义思想。
1935年初,郭铁坚在中共地下党员金京石的引领下开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刁翎党支部书记,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刁翎,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抗日救国工作。白天他在学校当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给乡亲们讲述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不当亡国奴的道理。他还利用各种机会搜集日伪军情报,及时传递给抗日部队。他发动组织爱国青年学生参军参战,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他先后将五、六十名男女学生送入抗日队伍,奔赴抗日游击战场。在郭铁坚的领导下,刁翎的群众抗日救国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1935年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各一部联合行动,攻克南刁翎日伪据点。在这次战斗胜利的鼓舞下,郭铁坚意识到抗日武装的重要性,决心投笔从戎组织一支抗日武装。他利用自己在家乡的声望,智取大通沟伪大排队,说服6名队员反正抗日。当天夜里,他又在父老乡亲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屯里的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8月18日,郭铁坚带领20多人携战利品,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被编为一团游击连,郭铁坚任连指导员,他率部转战于依兰、方正、勃利等地,进行过多次战斗。
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针对第九军队伍人员复杂、战斗力较弱的状况。1937年7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为充实第九军部队,将郭铁坚游击队划归第九军建制。不久,为了加强部队的领导力量和政治工作,郭铁坚调任抗联第九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率部活动在依兰、方正一带。
1938年5月,九军重新整编二师,任命郭铁坚为九军二师师长。按照中共北满省委关于北满抗联主力向西北方向的海伦、通北进行远征的决定,郭铁坚率九军二师与三军政治保卫师作为首批西征的部队于6月从依兰县东部渡过松花江,向海伦挺进。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部队只能沿着山边行进。这一路困难重重,行至铁骊遭敌人围击,突围中与三军部队失去联络,独自率队西进;部队到达绥棱县张家湾时,又被洪水围困山上,给养断绝,许多战士身染疾病。20天后,洪水消退。他带病深入村屯,争取群众帮助,使部队渡过难关,于11月胜利到达海伦八道林子抗联后方密营。
1938年10月15日,第三、第六、第九军远征部队各师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江省西北临时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西征到黑龙江省西北部的抗联各军部队。1939年1月,西北临时指挥部正式成立,同时根据北满临时省委的指示和各军部队在不同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在保留原部队番号的情况下,按其活动地区,统一编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和第一、第二独立师,郭铁坚任第四支队参谋长,与支队长雷炎率部活动于在绥棱、海伦一带。
1939年5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在德都县朝阳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同时为加强对各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成立2个地区性指挥部:龙北指挥部、龙南指挥部,郭铁坚任龙南指挥部参谋长。
1940年4月,南北河会议召开,决定将活动在嫩江、松花江、黑龙江之间的抗联第三路军所属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部队按活动地域分别重新改编为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支队。郭铁坚任第九支队参谋长,以通北县(今属北安市)南北河为后方基地,在德都、讷河、克山等地开展游击活动。
1941年8月初,为了保存抗联有生力量,开辟新的游击区,建立新的根据地,郭铁坚率第九支队从讷河向嫩江远征。9月20日,当部队经过嫩江西岸郭泥河屯时,与大批日伪军遭遇,陷入重围。在敌我双方争夺制高点的激战中,郭铁坚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