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师长:张甲洲
发布时间:2025-07-18 14:19
来源:东北抗联
浏览次数:
张甲洲,190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一户地方家庭。由于天资聪颖,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起名“甲洲”,意为“甲冠五洲、出类拔萃”,从小便入龙泉私塾和官办小学读书。他的各科成绩在全班均名列前茅,物理成绩更是十分优秀。因为他喜欢琢磨事物的原理,便立志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
1923年,张甲洲以全省每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齐齐哈尔第一中学。在该校进步老师的启蒙下,他了解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列宁、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种子在他的思想中开始萌芽。次年,因反对军阀张作霖在学校招兵充当炮灰,他组织学生罢课被学校开除学籍。
同年,张甲洲以优异成绩考入沈阳文华中学,不久就以口才出众、成绩优秀博得师生好评,被公推为学生会主席。就读期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他响应沈阳文化教育各界号召,组织全校学生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但是,这一爱国行动却被校方视为越轨行为,再次被学校开除。
1926年,张甲洲考入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仍一如既往地积极组织同学参加爱国运动、宣传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被反动军阀逮捕。虽经全市进步师生大力声援和舆论支持下获释出狱,但张甲洲目睹东北军阀反动封建势力的黑暗,愤然离开省城,前往北平(今北京)求学。
1928年,张甲洲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理科),次年升入北大物理系一年级。北京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基地和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活动的重要阵地。到校不久的张甲洲,在进步同学的引导和革命书刊的影响下,很快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30年4月,在一次营救被捕学生的集会时被军警抓捕。在狱中,他结识了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冯仲云,共同的革命追求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受其影响于出狱后不久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9月,为加强清华大学地下党力量,在党组织的建议下,张甲洲弃理从文。他放弃当科学家的理想,从北京大学退学,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在这期间,张甲洲先后兼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和代理北平市委书记等职务,为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身在北平的张甲洲眼看着家乡沦陷,感到格外沉重与痛苦。他同六个东北籍大学生一起离开北平北上哈尔滨。在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下,他们回到巴彦联系各方爱国人士和武装力量,于1932年5月16日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抗日武装——巴彦反日游击队,张甲洲任总指挥。为加强领导,中共满洲省委派军委书记赵尚志加入游击队任政委,配合张甲洲的工作。
巴彦反日游击队的成立,轰动全县。游击队在战斗中成长,相继取得攻打龙泉镇、 攻克王四窝堡战斗的胜利。随着反日斗争的开展,游击队逐渐壮大起来。为打击日本侵略者扶植起来的伪政权,振奋民众抗日斗志,张甲洲与众人商议决定:联合其他反日武装共同攻打巴彦县城。8月下旬,张甲洲率巴彦反日游击队与义勇军“才团”和“绿林好”三面围攻并一举攻克巴彦县城,全歼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
1932年10月,巴彦反日游击队执行“北方会议”决议精神和省委指示,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司令,赵尚志为第一政委。但由于部队贯彻执行“北方会议”精神,每到一处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等“左”倾政策,使部队严重脱离群众,队伍内部也产生分化,使一些山林队、义勇军和少数民族对游击队产生误解甚至对抗。
1933年初,巴彦县已建起各级伪政权,日、伪军警遍布城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为避免所剩部队被敌人围歼,张甲洲、赵尚志决定,部队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听令再集。
随后,张甲洲、赵尚志到中共满洲省委汇报工作。满洲省委以二人执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拒绝检查错误为由,将其开除党籍。但因张甲洲党组织关系一直在北平,而开除他的党籍只是口头宣布,因此没有实际效果。他仍然可以以中共党员身份进行革命工作。
1933年7月,在组织安排下,张甲洲只身来到富锦,化名“张进思”以中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抗日斗争。在富锦中学,张甲洲很快就以自己的才干和学识由教员升为教导主任、校长的职务。他以充实师资力量为由,调来游击队的7名战友来校任教,富锦中学成为地下工作者在敌占区的活动据点。张甲洲和战友们不仅教授文化课,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向同学们宣传抗日主张与革命思想。在他的启发引导下,先后有3批同学入关求学,而且都参加了革命。与此同时,张甲洲利用身份之便,积极结交富锦县的日伪官员,逐渐深入敌人内部,并成功策反伪警察大队长李景荫率部参加革命。
1937年8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将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另调张甲洲赴第十一军任副军长。8月28日,独立师参谋长李景荫和副官薛华率部分战士前去富锦县城西门接应张甲洲。不料,出城后不久便与一股伪自卫团遭遇,在战斗中,张甲洲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