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馆藏文物/ COLLECTION
参观服务/ VISITING SERVICE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馆,16:00停止入馆
周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闭馆
馆址:辽宁省本溪县小市镇滨河东路
预约电话:
024-46854706

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活动

2020-03-17 15:45来源:东北抗联浏览:

  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活动

  ——以在苏联境内的88国际旅为中心

  高晓燕

  摘要:东北抗日联军在1940年秋季遭到日伪疯狂围剿,陆续转入苏联境内。先在苏联远东地区建立南、北野营,后编苏联步兵远东独立步兵旅(八十八教导旅)。他们积极进行整训备战,除常规军事训练外,还掌握了航空降落、冬季滑雪等技能。同时,不断派出抗联小部队遣回国内,搜集军事情报,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1945年8月他们与苏军一同挺进东北,参加解放东北战役,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 东北抗联 后期活动 苏联境内

  自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不甘当亡国奴的东北民众就开始了前赴后继抗日斗争,由最初各地自发的揭竿而起的抗日队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广袤的白山黑水中间打击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彻底消灭东北抗日联军,于1940年大规模向各抗联部队“讨伐”。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抗联在斗争中迫切需要与中断数年的中共中央取得联系,还迫切需要有个休整的地方,希望共产国际和苏联能给予协助。1940年1月至3月,中共吉东和北满党代表会议在苏联伯力召开,会议除了决定采取逐渐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外,同时抗联与苏联有关方面达成协议,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联领导的前提下接受苏方的必要援助,通过共产国际争取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

  一、环境严酷,退入俄境

  1940年春,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远东军在伯力会议上达成了互相支援的协议精神,苏联允许中国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困难情况下可以转移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

  1940年秋冬,东北抗日联军遭到了日伪的疯狂围剿,损失巨大。在敌人坚壁清野政策下,抗联队伍无法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衣食给己都成了困难,加上天寒地冻,人员伤病严重。一直战斗在饶河、虎林地区的抗联第七军遭到日军的疯狂进攻。“在十一月份之内,大量敌军在深山里用围堵穷追相结合的办法,使我军陷于极端危险的境地。支队长王效明根据周保中同志的预先指示,决定率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1]因而从10月末开始,一些抗联部队陆续越过北部边境,进入苏联境内。这些越境部队,“有的是因作战失利,进入苏境作短时间的休整和补充的,主要是抗联第一路军及第二路军第五军的人员。从1940年末到1941年初,先后过界入苏的抗联部队总数大约近600人”。[2]

  为便于对越境抗联部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在苏联远东境内设立南北两个临时驻屯所,越境部队分别集中在这两个驻屯所内,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又把临时驻屯所称之为“野营”。

  北野营,即北驻屯所的位置在伯利东北75公里处的苏联境内黑龙江南岸费·雅斯克村,这里有少量房屋,主要是帐篷。因其地处伯力东北,并为与在伯力以南双城子附近的另一处野营相区别,故称北野营,也称为A野营(位于黑龙江畔,苏联称黑龙江为阿穆尔河,俄文字头为“A”。这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依山傍水,夏可游泳,冬可滑雪,是进行军事训练的好地方。野营所需物资,则由苏方通过水陆两路运来,交通方便可保无虞。[3]

  北野营从1940年开始建设,据参与初建的陈雷[4]回忆:“有一天,张寿籛把我找去,对我说:现在第三路军过界来到苏联的人已经不少,但人员分散,应当收拢集中,便于管理和整训,要我去进行这项工作。于是,我随苏军中尉萨鲍夫斯基(中文名李启安)到了雅斯克农庄附近的山林地带。此处在伯力城东北70公里处。我们在雅斯克东山沟里安营扎寨,收拢第三路军人员。这就是最初的A野营,又称北野营。[5]1941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籛、金策指示第三路军许亨植,鉴于第三军的险恶局势,为保存东北抗日联军的基本队伍,以免在将来的斗争中陷入更困难境地,决定除留下金策、许亨植等30多人继续坚持小部队活动外,第六、九、十二各支队由六支队政委于天放率领转移到北野营。不久,张寿籛也转入北野营。

  南野营的位置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双城子(沃罗什诺夫、乌苏里斯克)之间的一个小火车站附近,当地人称蛤蚂塘。原来就有几间住房是苏军的一个驻屯地,这里也是山区,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因其地在伯力之南又与北野营相对而言,所以叫南野营。南野营也称B野营(沃罗什诺夫,城俄文字头为“B”,故称B野营)。1940年11月、12月,柴世荣、季青所率第二路军五军一部先期到达这里。[6]主要是第二路军第五军、第一路军警卫旅、第二、三方面军越境人员,约200人。[7]

  1942年春,周保中同志从抗日联军长期发展考虑,“决将现有A、B两野营扩充整理,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旅司令部以下分编四个教导营,两个直属教导连(迫击炮、交通)。[8]目的是培养全东北的抗日救国革命军事政治干部。于是向苏联远东军代表王新林提出建议,用学校或教导队的形式把所有在苏联境内的抗日联军指战员编在一起,集中整训,这样既提高训练效果,又有利于备战。

  7月22日,苏联远东军司令阿巴纳申科大将在伯力接见周保中、张寿籛,传达了斯大林批准建立国际步兵旅的批示,番号为苏联步兵远东独立步兵旅(简称为八十八教导旅)。任命周保中为中国特别旅旅长,张寿籛为政治委员(后改任政治副旅长,金日成、王效明、许亨植、柴世荣分任各教导营长。同时指示:“中国旅之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乎养成中国东北各省之民族革命军事干部,一旦满洲大变转处于新环境时,中国特别旅应起重大作用,成为远东红军与中国红军之连锁,使中国东北各省人民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因此旅的建立,必须加速训练,完成如何时期的战斗准备。对于旅之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的养成,不但领会战略战术与游击运动的原则与经验,同时必须精通现代各种兵器技术技能……”[9]苏联远东军区司令部向周将军授军旗、军衔,此后“南北野营合并在一起,由北野营统一领导,周将军主持全面工作,兵力扩大到1500多人。[10]

  1943年6月21日,周保中在全旅大会上讲到:“三年以前在我们现地,是一块社会主义远东大陆,阿穆江傍(旁)的处女地,一些中国的革命者——东北游击队员,在斯大林宪法的庇护下,借这个地方休养整理,创设了不大的军队驻屯的基地。从去年七月本旅建立以来,野营的面貌完全改观,建立了保证本旅驻屯的营舍和开辟了一些耕地和若干补助经济,直到现在我们完成了整齐堂皇的新营舍,并且正在继续我们的新的建筑工作……”[11]

  二、军事训练,积极备战

  AB野营建立后,东北党委会集中精力领导抗日联军基干部队人员进行整顿学习,努力提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政治军事素质,以求适应可能到来的新形势。

  在政治学习方面,首先及时学习战争时期的国际形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苏联方面得到一些《新华日报》及文件书籍,列入党内与时事学习的内容有:《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中央关于整顿党风学风的指示》,野营根据这些精神进行整顿。此外,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列入领队政治教育的教材[12],还有《论持久战》等也是政治教材之一。但是,学习材料感到困难,可供参考的书报材料太少。政治学习的同时,还组织官兵学习文化,包括俄语、英语、汉语,及一些无线电技术等。

  军事训练是在苏联境内抗日联军的主要任务。为了提高战斗力,野营进行了以现代化为主的学习训练,大部人员还学习了航空陆战队的技术,一部分学习了无线电技术和医疗卫生知识。

  1941年,德国法西斯突然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在远东的东北抗联官兵十分震惊,大家纷纷表示决心:如果日本敢于趁机发动对苏联战争,将不惜一切牺牲同苏联红军并肩战斗。7月,周保中率领全体同志到伯力进行了一个月的空降训练,十几名女同志也参加了这次训练。由一位苏军少校任教官。先是进行一个星期地面上的基础动作训练,然后练习从跳伞塔上跳伞,经过半个月的训练,开始进行空中实际跳伞。“我们来到飞机场,走上飞机。飞机飞行一会儿之后,教官便站在飞机舱口指挥每个人跳下飞机,第一次实际跳伞全部成功,大家喜悦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13]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抗联队伍中的妇女表现十分突出。在这次跳伞训练结束后,周保中总结到:“东北游击运动抗日救国斗争中妇女参加诸般战斗工作,扑遍表现良好,甚至许多妇女表现革命斗争性特异,不落于男子后。即以学习降落伞而言……今次妇女参加学习者二十名,有降落三次者,有两次者四名。男子中尚有因胆怯或无忍受性而放弃学习者,妇女无一人落伍,表现坚毅勇敢,且有纪律性……此辈革命妇女在中国航空降落伞术的历史上应占重要之篇幅。”[14]

  从11月开始进入冬季训练,每天8小时训练,还加半小时早操。每周有计划地上队列、射击、刺杀、投弹辅导课。战术课则由排长和连长亲自教,军事地形学和爆破课是以连为单位统一讲授。战术班教练的辅导课由旅司令部作训科长亲自任教,连里每周公布战士的训练成绩,以便推动训练。

  下雪后增加滑雪训练。大家对滑雪的兴致很高。滑雪板由旅内会木工活的战士自己制作的。但是,在远东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条件下,进行户外训练是非常艰苦的。“耳朵、鼻子、面腮很容易被冻伤。连长时时要嘱咐大家互相观看这几个部位,一发现皮肤颜色发紫,要赶快告知本人用手揉搓……”[15]

  每年冬季要组织一次为时两周的野外训练。部队滑雪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在密林和荒野中搭帐篷宿营,行军途中要做许多课目。如战斗行军队形的编成、行军的警戒的派出以及搜索、伏击、遭遇战等。宿营后要组织宿营警戒,对假设敌驻地的侦查与偷袭等。还要设置临时射击场进行实弹射击。炊事班则学习野炊。这些课目都很适用于游击战争。

  三、派遣小部队 抗击日伪军

  抗联在苏联境内建立野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人员基本安置好了后,一部分抗联官兵就不满足在异国安逸的生活,尤其是想到还有部分战友在中国东北坚持战斗,他们纷纷要求回到东北去参加抗日斗争。1941年5月,野营决定:因国际环境严重,游击队不许可越境。所有现在野营人员除干部暂不决定外,一部分人学习专门技术,一部分人作特务工作,一部分人留在现地学习。部分官兵不能理解,季青等人曾联名致信周保中:“我们听到这些话后(使我)心痛如裂,实在有些难忍。想到过去我们斗争的,多多少少的一点成绩,不能继续下去,有愧于死者……我们几个人坚决主张回到东北去,愿意死在这块地上,追随我们那些先烈之后……”[16]对此,周保中十分理解,他复信道:“你们是会日夜悬念着迅速回赴东北疆土和死敌日本强盗侵略者作殊死斗。你们必不忍久于离开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东北劳苦群众。你们更能想念到留在东北的作坚持活动的游击队同志们。你们必以过久脱离实际斗争等于逃避为最可耻……但是我们不能不受到全部环境的影响,不能超越现实环境”[17]

  当国际形势允许时,野营即将部分人员分批派遣到中国境内,继续抗日游击斗争,打击日本侵略者。其中“分遣北满地区者三,吉东及延敦地区者八,桦甸、蛟河地区者二”。“这些小部队的基本任务是:1、侦察敌伪统治状况(以军事设施为主,特别是邻近苏联边境的要塞工事地带);2、经营在必要时期游击部队临时依据的场所;3、秘密联系群众,进行口头的、文字的抗日救国的各种宣传。各小队以曾担任过连长、营长的最坚定者为队长,每队内有党小组,小组长负责政治领导。各小队独立行动,避免互相联系。[18]

  1943年4月,抗联小分队在柴河密营召开会议,传达了日军已制定了对抗日联军杀光的政策,调动500余人对抗日力量进行大搜捕,小分队火速转移。在牡丹江地区联系到地下联络员马春来,了解到日军从黄花岗飞机场向绥芬河运送军火,便对机场出来的日军车辆进行截击,歼敌8人,缴获弹药8箱,手榴弹3箱,歪把子机枪2挺。又联系到青山队(群众自发的抗日武装)共同打击日寇。后转移到东宁老黑山,得知东宁县的日军正在集合准备攻打小分队的消息,小分队立即做好在南天门山区截击向绥芬河推进的日军中队的战斗准备。“小分队采用‘狼群战术’,一口一口地把日军吃掉。日军指挥官小泉在指挥部队走进南天门一条变道口时,我们的伏击打响了。激战进行了一下午,打死打伤日军30余人。”[19]

  这种小部队活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区域和规定时间内进行反日游击活动的一种方式。每支小部队的人数和活动期限,是根据其执行任务情况而定。小部队的人数少者二、三名,多者十几道二十人不等。派遣回国的小部队采取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与日伪军进行周旋,活动时间有十几天,二、三个月,最长者达一年以上。小部队有的是综合执行上述任务,有的是专门完成特定的任务。“一般地讲,在1942年以前派出的小部队,以执行综合任务为主,1942年以后以专门的军事侦察为主。在派遣方法上,有的是抗联各部领导人与苏方代表协商决定;也有的是由苏方单独决定……从1941年春到1945年8月以前,共派遣小部队约30余支,累计人数在300名以上”。[20]

  抗联小部队的侦察活动为苏军对日作战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小分队侦察范围包括关东军的工事位置、数量、弹药库、飞机场、桥梁以及军队的数量、调动情况等,在东北地区30余个县,基本摸清了日伪在中苏边境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17个筑垒地域的防御体系。对日作战前夕,苏军最高统帅部绘制了边境地带日军防御工事详图,下发到连以上军官人手上,如果没有小部队的军事侦察活动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配合苏军出兵,夺取抗战胜利

  1945年5月,苏军攻占柏林后,周保中在苏军远东战线总司令普尔卡也夫同志积极帮助下,以抗日联军现有干部为领导骨干,计划建立六万至十万人的军队,以便参加大规模对日作战和展开敌后活动。当时还加强了东北各小部队的侦察活动和筹备降落敌后游击部队的准备工作。[21]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苏宣战。东北抗日联军部队配合苏军直接参加对日作战。东北抗联教导旅和进攻东北的苏军一起制定了反攻东北的作战方案,并随苏军一起行动。直接参加对日作战的抗联部队分为三部分:其一是伞降到东北的先遣小部队。1945年8月8日夜,数十个抗联先遣小分队乘苏军飞机伞降到东北,最先投入战斗,承担起解放东北的先锋作用。

  1945年8月8日,派遣李明顺带领一支小分队到牡丹江一带参加战斗。据李明顺回忆:“这道命令激荡着我的胸怀……能亲自率领一支小分队,参加光复祖国的最后一战,怎能不思潮汹涌!我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22]小分队共4人,装备一部电台,每人一支手枪、一支转盘式冲锋枪和四百多发子弹,还有中、日、苏三国军服各一套。在双城子机场有四架飞机,他们登上其中一架,里面已经有40多人,都是抗联指战员。4架飞机同时飞向祖国。半个多小时,他们跳伞到海林县境,一边进行敌后侦察,一边发动群众,同日寇展开最后的斗争。“上级指示我们注意牡丹江方面的情况,并随时汇报苏军飞机轰炸敌人目标的效果等情况,我们依据侦察了解及时作了报告。八月十三日,日军开始大批撤退,我们立即报告了这一情况,苏军很快就将敌人撤退时必经的桥梁炸断了”。[23]

  8月13日,抗联小队正在海林拉古南甸发动群众,20多个撤退的日军逃命到村里,他们便与村民骨干一起研究了消灭敌人的办法,假意让鬼子到村公所吃饭,迅即守住门窗,两支转盘枪一起响了起来。不到10分钟,20多个鬼子就全报销了。“我们把缴获的三八枪、子弹和手榴弹发给了联防队员,一支有组织的抗日武装很快就建立起来了。在此形势下,海林县的一支伪国军也调转枪口,投向人民武装力量一边……这一时期,附近的联防队共打死二百来个日本鬼子。”[24]

  当苏军攻入东北边境时,抗日联军在延边的分遣小队号召动员群众,组织了武装部队开始向日寇补给线出击,并收缴溃散日寇武装。最显著的是王洁忱(王亚东)同志所组织的小队在群众积极参加之下,在穆棱泉眼河消灭日军一支队伍,夺取了全部武装。在松花江下游地区的小队亦迅速的发展并参加了饶河、宝清、同江、富锦与汤原地区的作战,领导北满小部队的于天放同志,被日寇判处死刑之前夜越狱逃出,不久他组织北安一带的人民自卫队,打击日寇,并与王明贵、张瑞麟、陈雷、王钧等之分遣队会合。[25]

  在苏联出兵东北作战中,抗联小分队作为各方面军的向导,由于他们熟悉东北地形,能够准确指引作战方向和目标,这就使苏军能得心应手地行军作战。还有一直在东北坚持游击活动的抗联小部队,也配合了苏军的行动,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1945年9月初,东北抗日联军部队主力在周保中、张寿籛率领下,开始分批返回东北,进入战略要地,着手建立党的组织,建立人民军队和人民政权,肃清日伪残余,保卫东北抗战胜利果实。

  国际旅是中苏朝多国、多民族反法西斯战士共同组成的国际旅,他们与苏联军民一起工作、学习(军事)训练、战斗、侦察近5年之久。1945年8月又与苏军一同挺进东北参加解放东北战役,其历史性的贡献永载史册。

  2010年6月,由东北抗联老战士的后代组成了考察团,到俄罗斯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地区考察抗联密营遗址。在费亚斯克村附近,可见多处军事战壕,还有无名战士墓;也拉布加村附近,有当年抗联教导旅的司令部军官营房遗迹。考察团回国后,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建立“东北抗联教导旅(88旅)‘二战’遗址公园”的建议。抗联老战士彭施鲁,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生前绘制了俄罗斯境内抗联88旅的平面图,有军事指挥部、后勤保障、训练、医疗、学习等设施的具体分布,反映了这一军事基地的完整性。

  注释:

  [1]彭施鲁:《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苏联》,载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738页。

  [2]《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3页。

  [3]《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3页。

  [4]原黑龙江省省长。

  [5]陈雷:《征途岁月——陈雷回忆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0页。

  [6]《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4页。

  [7]《东北抗战实录》编写组:《东北抗战实录》,长春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

  [8]周保中日记,中央档案馆等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3(1942年1月——1945年8月),黑龙江省出版局批准内部出版,1991年,第16页。

  [9]周保中日记,中央档案馆等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3(1942年1月——1945年8月),黑龙江省出版局批准内部出版,1991年,第70页。

  [10]李静:《国际八十八旅的回忆》,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四十辑,《抗日联军在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37页

  [11]周保中日记,中央档案馆等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3(1942年1月——1945年8月),黑龙江省出版局批准内部出版,1991年,第256页。

  [12]彭施鲁:《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苏联》,载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742页。

  [13]彭施鲁:《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苏联》,载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740页。

  [14]周保中日记,中央档案馆等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2年1月——1945年8月),黑龙江省出版局批准内部出版,1991年,第105—106页。

  [15]彭施鲁:《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苏联》,载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741页。

  [16]《季青、安吉、崔贤、金润浩致周保中的信》,中央档案馆等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1年2月——1941年10月),黑龙江省出版局批准内部出版,1990年,第197—198页。

  [17]《周保中给柴世荣、季青、B野营临时党委暨第一、二路军野营全体党的同志们的信》,中央档案馆等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1年2月——1941年10月),黑龙江省出版局批准内部出版,1990年,第203—204页。

  [18]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运动和东北抗日联军》,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四十辑,《抗日联军在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19]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四十辑《抗日联军在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50页。

  [20]《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58页。

  [21]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运动和东北抗日联军》,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四十辑,《抗日联军在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22]李明顺《黎明前的战斗》,载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749页。

  [23]李明顺《黎明前的战斗》,载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751页。

  [24]李明顺:《黎明前的战斗》,载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752页。

  [25]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运动和东北抗日联军》,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四十辑,《抗日联军在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作者介绍:

  高晓燕: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电话: 13836026132 0451--55500099

  地址: 哈尔滨市友谊路501号

  邮编: 15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