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
张洪兴
2015年7月30日,在东三省联合举行的“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座谈会”上,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在讲话中讲道:“在这场长期、艰苦、壮烈的对敌斗争中,抗联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传承和弘扬。”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大力宣传和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激发人民爱国热情,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中国道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指在国家、民族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东北抗日联军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反抗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带领广大东北民众,同仇敌忾,奋起抗战,义无反顾,英勇战斗,誓死保卫家园。东北抗联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为拯救中华民族愤然而起,抗击外侮的高度自觉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东北三省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全国各界民众纷纷投入到抗击日寇的大潮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就使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东北人民更是责无旁贷,直接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当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支持下,东北的爱国官兵、各界民众自觉地行动起来,自发地组织起人数达30余万的大规模的义勇军抗日武装,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给日军以当头痛击。义勇军失败后,不甘屈服的东北人民,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主动站到了抗日斗争的最前线,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无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还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有效方式,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是众志成城、一致抗敌的空前广泛性。“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反蒋抗日的爱国主义浪潮,不分阶级阶层、不分民族宗教、不分海内海外、不分男女老幼,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洪流中,演绎出一幕幕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全民族抗战的活剧。从“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起,广大人民群众就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北平、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工人、学生、商人及市民纷纷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发通电要求国民政府实行武装抗日。在东北,各阶层人民纷纷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各种形式的抗日队伍,奔向抗日疆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不仅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青年学生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有放弃劫掠生涯的绿林好汉和东北军爱国官兵,更有一些毁家纾难的有产者和弃官不做的上层社会人士。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不同,经济地位迥异,但是他们都能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为了东北人民的解放事业,毅然携起手来,奔赴抗日战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三是在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所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组织性。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可谓内灾频频,外祸不断。尤其在抗日战争前的旧中国,更是处在封建统治、军阀混战、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态。无数仁人志士,徒有一腔热血,没有也不可能组织成强大的反抗力量。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就不同了。面对残暴的日本法西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号召下,爱国热情不仅空前地爆发出来,而且被前所未有的组织起来。在东北,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成为东北人民的领导核心。在党的抗日救国旗帜下,东北各族人民统一组建成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东北党组织和它所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从东北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汇集起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共同向日本侵略者展开顽强的武装斗争,直到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二、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
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是指在面对凶残的敌人和恶劣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不畏强暴,勇猛杀敌,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抵御外侮的坚定信心和必胜信念。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发展的力量之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东北抗日战争时期所创辉煌业绩的集中体现。东北抗联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性。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残酷殖民统治,在敌我力量对比异常悬殊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不断遭受日伪残酷的疯狂“讨伐”,经常陷入极为困难和险恶的境地。尤其在1938年以后,外无援助、内无供给、孤悬敌后的东北抗日联军,在超出自身几十倍的强大敌人面前,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甚至难以维持最低生存条件的情况下,遭受极其重大的损失。但所有这些都没有使他们吓倒和屈服,他们抱着对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坚持与敌人浴血奋战,使日本侵略者遭受重大损失,最终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才能在极其凶残的日本法西斯面前,坚持长期的英勇斗争,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这些充分体现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日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敢于斗争、一往无前的坚定性。
二是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所经历的曲折性。东北抗日联军的武装斗争,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长期的斗争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历了失败——胜利——再失败——再胜利的复杂过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党的组织领导薄弱。受“左”倾错误影响,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召集的“北方会议”上,不顾东北已经变成日本殖民地的事实,要求东北党组织组建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致使东北抗日斗争走了一段弯路。中共代表团撤消中共满洲省委后,使东北各地失去了统一领导,而代表团又远驻莫斯科,导致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无法及时得到正确领导。二是党内错误斗争,削弱了自身的实力。从1937年1月开始,围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康生指示信中提出的斗争方针、政策、策略,中共吉东、北满(临时)省委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在反“讨伐”斗争最为紧张的时刻也没有停止。争论的结果,使党内的团结遭到破坏,战斗力严重下降。三是敌人力量强大,统治严密。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了扑灭东北熊熊的抗日烽火,向东北增派大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关东军,最多时达70余万(号称百万)。除此以外还有大批伪军、伪警察。四是队伍成分复杂。东北抗日联军是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成的武装部队,部队成分较为复杂,导致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影响。
三是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斗争的长期性。东北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事变到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长达十四年,是全国乃至世界开辟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反法西斯战场。因而,东北抗日联军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反法西斯部队中,抗敌时间最早、战斗时限最长、坚持最为持久的一支英雄队伍。它比西班牙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早五年,比波兰反对德国法西斯早八年,比苏联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早十年。东北抗战的长期性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战前,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大,在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经济的崩溃。国土沦丧,民生凋敝,加上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日本侵略者很顺利地占领东北。且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弱小时期,“九一八”事变时在东北的共产党员还不足2000人。十四年抗战过程中,东北抗日联军兵力最多也不过3万余人,敌强我弱,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与敌人战斗,其残酷程度可想而知,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
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是指为了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略而英勇斗争,广大东北抗联将士面对死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体现了把忠于祖国、捍卫主权重于个人生命,为国捐躯而在所不惜的高尚品格。东北抗联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为了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勇于献身的崇高信念。东北抗联精神就是东北抗日联军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对取得国家独立、领土完整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抗联指战员树立起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取得民族解放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正是凭着这种崇高信念,东北抗联指战员才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面对强大的敌人,不畏牺牲,出生入死,前赴后继,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杨靖宇将军说过:“党是革命者的生命、灵魂,是革命成功的保证”,“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能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最后胜利的信心是坚定的”。正是有了这样坚定的崇高信念,才使得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赴国难。赵尚志一生曾三次身陷囹圄,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面对组织的误解他毫不气馁,在屡次遭受挫折、打击、身处逆境时从不灰心,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对民族解放的前途充满必胜信心,对为中国革命胜利奋斗到底的决心丝毫不减。在斗争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高贵品质。东北抗日联军正是凭着这种崇高信念,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决战,为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二是为祖国解放、人民幸福而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世界抗战史上罕见的战争,那么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英勇斗争,就是一首充满豪迈气概的英雄壮歌,是一卷记载着无数英烈动人事迹的英雄史诗。它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不畏强暴,奋勇杀敌,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为民族解放与独立而勇敢斗争的强大英雄气概。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陈荣久,为粉碎敌人的“讨伐”,率队分兵几路截击敌人。他亲率一百五十余人在饶河县活动时,与日伪军三、四百人遭遇。在敌众我寡、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陈荣久奋不顾身,指挥部队英勇战斗,最后身负重伤,不幸壮烈牺牲。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高禹民,率三支队尖兵班十余人途经阿荣旗,与数十倍于我之敌军遭遇,高禹民率领战士们奋起迎击,同敌人展开了一场肉搏战。在激烈的战斗中,他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军西征部队第四支队长雷炎,率领七十多名骑兵路经海伦县与望奎县交界附近的李老卓屯宿营时,由于汉奸告密,遭到近千名日伪军的重重包围。雷炎率领战士们英勇抗击,与敌人激战了整整一天,毙敌一百余人,在突围中不幸负伤,终因流血过多,以身殉国。在东北抗日战争期间,有上千名东北抗日联军指挥员英勇牺牲,有难以计数的东北抗联战士血洒疆场,他们的名字鲜为人知,但他们的光辉业绩永存。
三是为了民族尊严而决不苟且偷生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人格特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外来敌人面前,就表现出了为民族尊严而决不忍受屈辱、决不苟且偷生的崇高气节。在东北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法西斯的凶恶气焰,中华民族的高贵气节闪烁出夺目的光彩。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留守处主任、中共吉东省委委员张中华在战斗中被俘,日军幻想从他口中获得抗联的情报,对张中华施以酷刑,妄图迫使他屈服,但坚贞的张中华面对死亡,宁死不屈,义无反顾。敌人气急败坏,终将他杀害于狱中。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周保中的警卫副官卓文义,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周保中和战友们,身负重伤被捕,日军用尽酷刑想使他开口。但卓文义大义凛然,顽强不屈,一个字也没有吐露。在他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之际还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战必胜”!后被敌人投入冰窟窿里,英勇就义。为了美好的信仰,东北抗日联军广大指战员不惜舍弃小家;为了祖国的解放,他们不向凶恶残暴的敌人低头;为了坚守正义,他们蔑视敌人,笑对死亡。这种坚贞的英雄气概、崇高的革命品格、令人敬仰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四、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指在极端艰难困苦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当代人类难以生存的条件下,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争。他们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与敌人英勇奋战,苦斗周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乐观态度,表现了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们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奋斗精神。东北抗联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艰苦性。东北抗日斗争是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为艰苦的篇章之一。东北抗日联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难以想象的。日伪当局为了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每年都要集中大批的兵力和大量的物力、财力连续进行“全满扫荡”和“区域讨伐”。同时,日伪统治者为断绝东北抗日联军与群众的关系,疯狂推行“三光”政策,在东北各地建“集团部落”,导致抗联将士经常陷于极为险恶的境地。东北的自然环境恶劣,冬季时间长,风雪严寒,抗联将士们经常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生存和战斗,经常被冻得断指裂肤。“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当时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禁止粮食、服装、火柴、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流入游击区,部队缺粮断饮是经常的,只得以吃草根、嚼树皮、喝雪水、啃马皮裹腹,穿着单薄的衣衫与敌人战斗,有时所需粮食和棉衣,也得用战士们的鲜血和生命去获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北抗日联军是在当代人类难以生存的条件下,进行着历史上罕见的残酷战争。
二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残酷性。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对东北人民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和残暴的屠杀,致使东北的抗日战争异常残酷。日本侵略当局为巩固殖民统治,以达其战争目的,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多次大“讨伐”和大扫荡。“讨伐”中采取定期、定点、定线分兵包围和篦梳山林、铁壁合围、陆空配合等战法,穷追不舍,四处截击,致使东北抗日联军遭受严重挫折。日军在军事“讨伐”的同时,还在政治上进行诱降,推行“宣抚”政策,派汉奸、特务对意志薄弱者进行收买,对支援抗联的群众即以“通匪”论处,大肆屠杀,一次就屠杀二、三百人乃至七、八百人的大惨案数不胜数。敌人实行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举世罕见,可见日本法西斯统治手段之残暴、毒辣。
三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复杂性。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因而给中国的抗战带来了复杂的局面,东北的抗日斗争也就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特点。一是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正是中国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入侵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却进行疯狂的连续不断的“围剿”。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领导红军进行反“围剿”斗争,还要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在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方面都有不同。而且,当时党内正在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给东北抗日斗争带来了重大损失,导致东北抗日斗争形势日益复杂。二是在东北战场上有多支抗日部队,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又有大大小小的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中国共产党和抗联部队如何对待这些队伍,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个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当这些抗日武装能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紧密团结,共同作战的时候,东北抗日斗争就会出现好的形势。反之,就会出现不利和复杂局面。三是东北党组织曾由中共临时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双重领导。1936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被中共代表团撤消后,成立了南满、吉东和北满三个省委,这一切导致东北抗日斗争缺乏党的统一领导,也未建立起统一军事指挥机关,这必然使东北各地区、各部队之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认识不同而出现分歧和复杂局面。
五、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旗帜下,中、朝、苏人民面对共同敌人日本法西斯,团结一致,并肩作战,生死相依,书写了一篇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团结御侮的英雄篇章。东北抗联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斗争目标的一致性。自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朝鲜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大批朝鲜民众不甘忍受日本法西斯的压迫与奴役,流亡到中国东北。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后,伪满洲国建立,东北便成为第二个朝鲜,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东北人民和朝鲜人民都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这样,东北地区的主要矛盾就由阶级矛盾变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日本侵略者成为中朝人民的共同敌人,驱逐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便成为中、朝人民共同的斗争目标。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最后驱逐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苏两国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重要同盟国家。在中、朝人民与日本法西斯英勇斗争的同时,苏联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给予了有力回击。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日本制造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罕事件”后,苏联与东北抗日联军的联系日趋紧密,斗争目标更加一致和明确。东北抗联领导人于1939年末、1940年末召开的两次伯力会议都有苏方代表参加,帮助东北抗联确定斗争策略,这一切都体现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致性。尤其在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东北的战斗中,中、朝反法西斯战士与苏军一道,英勇战斗,消灭了大批的日伪军,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是紧密团结的合作性。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朝、苏人民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密切配合,共同战斗,休戚与共,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了丰功伟业。以金日成、崔庸健、金策等为代表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在十四年的艰苦斗争中,一直与东北人民并肩战斗。他们勇猛顽强,不畏艰险,功勋卓著,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为抗击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贡献,用鲜血凝成了中朝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武装斗争,对日本进攻苏联计划产生重要影响,打乱了日本的战略布局,牵制了日军的北上,使日军对苏战略体系,始终不得进展。对此,苏联顾问承认:“在东北,日军被迫留住大量关东军”。[①]共产国际也曾指出:“满洲的游击战起了重大作用,致使日本法西斯军阀至今不敢发动反苏的反革命战争”。[②]同时,在东北抗联斗争进入极端艰苦时期,苏军对东北抗日联军在指导东北抗日斗争、培养抗联干部、提供军事物资等方面也给予了较大支持和帮助。
东北抗联精神不仅是中国抗战史上彪炳千秋、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和华彩乐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的最高体现,而且是人类挑战自身极限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我党我军光耀史册的精神财富,更是始终鼓舞我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东北抗联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国魂、党魂、军魂,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教材。
东北抗联精神是永存的,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还要弘扬光大。尽管现在是和平年代,人类社会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但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日本右翼学者搞的那本掩饰日本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到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从频频发现的日本毒气弹到日本军力不断扩张,这一切都激起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怒。特别是从去年以来,在日本国内,无论是政府要员还是右翼势力或是民间组织乃至政府退休高官,都在不同场合和时机明目张胆地把中国作为“假想敌”,并一味地与美国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不是插手南海问题,就是给菲律宾经济与军事上的援助和支持。尤其在钓鱼岛问题上,公然违背中日谅解,否认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玩所谓“购岛”障眼法,大张旗鼓地侵吞中国领土,而且事件愈演愈烈,这是日本军国扩张主义复活的重要实质表现,是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公然藐视,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翻案。日本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执意实施钓鱼岛“国有化”这件事,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极大关注,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践踏、屠杀过的中国人民更为愤怒。南京大屠杀的血腥还历历在目,中华民族的伤口远未愈合,民族的耻辱记忆犹新,民族的仇恨远未泯灭。
为此,中华民族儿女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这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和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对于进一步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的本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反对侵略扩张势力;对于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洪兴 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
①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第47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献资料》第2辑,第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