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三师政委:周建华
发布时间:2025-07-18 14:25
来源:东北抗联
浏览次数: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三师政委:周建华

周建华,原名邓晓村,1913年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佟家乡太阳岭村一户破落的地主家庭。从小聪明好学、品学兼优的他,1920年入双阳镇模范小学读书,1926年考入双阳中学。在双阳中学,他结识了校教务主任兼国文、史地老师——我党地下党员萧丹峰。耳濡目染之下,周建华逐步立下了摧毁旧世界、拯救民众出苦海的革命志向。
1930年,他考入吉林省立第一中学后,积极参加党团组织和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读书会等为救济灾民而开展的募捐活动和爱国学生运动。在斗争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一直站在前列,表现得非常突出,因而受到大家的称赞和拥护。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投入反日斗争,组织同学写反日标语,不仅贴满大街小巷,还巧妙地将标语贴到了日本警备队和伪警察署的墙上,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932年5月,周建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初,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吉林特支决定由周建华负责组织建立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任务是保存、传递党的机密文件,接待中共满洲省委、磐石县委路过吉林的领导同志和过往的党的地下工作人员。他将妻子和妻妹一同接来开展工作,期间传送了许多重要情报,多次掩护了满洲省委巡视员冯仲云过境,出色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
5月,由于叛徒出卖,吉林特支遭到破坏,周建华遭到日伪当局追捕。他化装成农民,躲过敌人的抓捕,辗转来到磐石,担任共青团磐石县委委员。
1933年冬,周建华被党组织派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工作,在杨靖宇的领导下,参加了临江、八道江、凉水河子、三源浦、五道沟、横虎头等大小战斗几十次。在战斗中,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成为杨靖宇部队中一名出色的基层指挥员。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后,周建华任第二教导团政委。1936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7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正式成立,周建华任三师政委,与师长王仁斋一同指挥三师在兴京(今抚顺新宾县)、清原等地开展抗日斗争。
1936年11月上旬,杨靖宇在本溪县红土甸子红通沟召开抗联一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决定由三师组建骑兵部队,趁冬季辽河封冻时节,采用骑兵突击战术进行西征,跨过辽河,挺进到辽西和热河地区,最终与北上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取得联系。
周建华与王仁斋经过半个月的精心准备,于11月下旬从兴京出发,踏上西征征途。部队一路经清原、铁岭,跨越南满铁路,到达辽河东岸铁岭县石佛寺三面船渡口。但因气候反常,虽是隆冬时节,辽河还没有封冻,河两岸又有敌人把守,又没有船,不能渡越,而骑兵又不宜在河岸开阔地带活动。紧要关头,周建华同王仁斋等研究决定回师清原,保存抗日队伍,遂带三师部队突出重围,回到清原县沙河子密营进行休整。
1937年春,根据抗日斗争形势的变化,三师师部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以小分队进行游击活动。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等率三师小部队神出鬼没地与敌人周旋,抓住战机打击敌人,巧妙地转战于兴京、抚顺、清原、开原、东丰、西丰等地,开辟了辽北三角地带广大的抗日游击区。
1937年冬,周建华领导的抗联三师一部在西丰、开原两县交界处不断袭击敌人,影响越来越大。日伪当局为消灭周建华的这支部队,借大雪封山之机,纠集千余名日伪军,采取“七县联防”和“篦梳”山林战术,疯狂“围剿”抗联三师部队。
为保存有生力量,周建华决定采取敌进我退的策略,有计划地向清原根据地转移。12月的一个严寒的早晨,当部队行至开原县夹皮山时与日伪军遭遇。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周建华沉着指挥,他命令政治部主任柳万熙带一部分战士向清原县莫力红山方向撤退,周建华则带领警卫员和16名战士向李家台黑背屯方向转移。在突围过程中又与大批日伪军短兵相接,周建华在战斗中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牺牲时年仅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