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抗战的历史地位
王建学
摘要: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14年抗战的发端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这些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斗争使东北抗战具有了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民族性、斗争的艰难曲折性和不可低估的国际性等诸多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关键词:东北 抗战 历史地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14年抗战的发端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是发动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遭受艰难曲折最多的抗战斗争。东北三千万父老联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壮丽篇章,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打造了一个金色的休止符。而今,透过70多年的历史迷雾,更进一步地认识东北抗战的特点与历史地位,它带给人们的思考与启示将更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东北抗战的特点
东北抗战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正规军队东北军的抗战;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的抗战;朝鲜等各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联的斗争:朝鲜革命军和朝鲜共产主义者的抗战;英美盟军以特殊方式进行的斗争和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这些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斗争使东北抗战具有了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民族性、斗争的艰难曲折性和不可低估的国际性等诸多特点。
1.群众参与的广泛性
我们先说正规军队的抗战。东北抗战是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九一八”当夜,东北军第7旅官兵在不抵抗命令压制的屈辱中和对侵略者屠杀的愤怒抗争中打响了中国14年抗战的第一枪。据事后调查,此役东北军官兵伤亡339人,失踪或下落不明者483人。日军伤亡约50人。其中将校级军官4人①。随后,黑龙江代主席马占山于1931年11月率部在江桥抗击日军。这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抵抗,第一次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鼓舞。江桥抗战失败后,东北军将领苏炳文率部抵抗,海拉尔、满洲里人民纷纷响应。他们不为敌人重金收买和高官诱惑,与日寇血战两月有余。吉林的李杜、冯占海联合邢占清、丁超等于1932年初进行了哈尔滨保卫战,在东北抗战史册上亦有一定的地位。辽宁的唐聚伍、李春润、黄显声等或率部起义,或与义勇军结合,在白山黑水间铸成了血肉长城,时时处处打击敌人,大批东北军下层官兵不甘当亡国奴,都汇入了东北义勇军,成为抗日义勇军的中坚和骨干。
东北义勇军的抗战是东北抗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盛时达50万人以上。参加义勇军的人员成份相当广泛,各个阶层都有。当时东北当局已经瘫痪,广大民众自发地起来,以天下为己任,守土抗战,痛击侵略者。义勇军首先从辽西兴起,东北军下级军官耿继周听到家乡沦陷,悲愤交加,毅然“舍上校差职”,从外地潜回家乡,组成东北民众门卫义勇军第4路军,在新民、白旗堡车站多次与日军激战,1932年1月还曾攻占日本占领的新民县城。据老义勇军战士回忆,当年他们都带着黄色袖标,上书:“良心血性,宁当战死鬼,不当亡国奴” ②。他们的英雄豪气在沈山线广为传播。共产党员白乙化两次投笔从戎,在辽阳南部组织“平东洋”抗日义勇军。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身先士卒,人称“小白龙”③。在辽北,开原地主白子峰年已50多岁,听到日军占领沈阳的消息,敲锣让农民到自己家的田里割稻子。后毁家纾难,参加第5路抗日义勇军,任副司令,全力投入抗日救国的斗争中④。东北大学学生宋黎组建东北抗日义勇军总部,联络各地武装,推动斗争的发展。在联络工作告一段落后,自己独立创立义勇军,率部多次爆破北宁路的桥梁路轨,造成列车停运,还酝酿再打新民县城。从辽西到辽东,从吉林到黑龙江……义勇军的旗帜到处飘扬。他们中成长起一批如邓铁梅那样的抗日名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联斗争是东北抗战历史画卷中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1931年冬天,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满洲省委派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30几个县境开辟了数十个抗日游击区。1933年以此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相继成立7个军。1935年这支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已建成磐石、河里、延边、珠河、密山等8大块抗日游击根据地。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抗日联军。下辖11个军,后分为三路大军。最盛时总人数达3万人。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日军展开尖锐的武装斗争,针对敌人的“讨伐”他们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避实就虚,破坏袭击敌人的列车、炸毁桥梁隧道、多次奇袭敌人的据点、城镇,使“满洲境内,日人没有一条绝对安全的马路”。1936年,日本制定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调重兵讨伐抗日联军。抗联留少数兵力坚持游击战,大部兵力跳出日伪讨伐的包围圈。经数千次战斗,毙、伤、俘日伪军数万人,取得了反讨伐的胜利。游击区扩展到70余县。抗联的军事打击,使日寇损失惨重。据日本陆军省公布的数字,1931年到1935年,日军战死者4200人,伤病者17.13万人,使日本政府大为震惊⑤,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的讨伐更加疯狂。抗联第一路军面对7.5万人的围剿,坚持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杨靖宇将军率警卫旅转战蒙江,遭遇敌人重兵,历时50多天,40余战,未能全部冲出重围,最后,杨靖字只身与敌人周旋5昼夜,壮烈牺牲。据抗联名将周保中概算,仅1937—1945年的8年间,抗联共消灭敌人8.27万。在长达14年的独立抗战中,战斗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5万人。
2.斗争的艰难曲折性
东北抗战是中外战争史上最艰难困苦、曲折的战争。这种艰难曲折表现在三方面:其一,东北军民面对的是几十倍于我,装备精良、残忍成性的日本关东军,实力相差过于悬殊。而国民党政府对东北抗战初期是不许抵抗,百般压制,后期则是不闻不问。国际援助亦没有一枪一弹。其二,自然条件恶劣。东北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寒冷,抗日将士经常顶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在林海雪原中奔袭,他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野营露宿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他们战斗生活的写照。其三,敌人采取军事围剿、经济封锁、思想腐蚀的卑劣伎俩,使东北军民处在困境中。在14年的时间里,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孤军奋战,几乎丧失最低的生存条件。所有这一切都没有难倒东北军民,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战斗到胜利的那一天。著名作家穆青回忆道:“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无数苦难,在晋西北吃过黑豆糠皮、在冀中钻过地道。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我也读过不少中外战争史,看到过不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的报道,但是,论起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还没有一个是超过东北抗联的。中国人民正是依靠这批伟人的民族脊梁,才免遭灭亡。”⑥彭真同志称抗联的斗争是我党有史以来三件最艰苦的事件之一。抗联的斗争是整个东北抗战的缩影。
3.多民族协同作战
在东北抗战中,活跃着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各个少数民族,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朝鲜族。他们组成反日会、农民协会等爱国团体,宣传抗日主张。1931年底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武装斗争。如延吉县游击队、汪清县游击队、珲春县游击队、南满游击队、海龙游击队等都有相当的影响。1933—1936年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扩建为6支人民革命军。培养了一批朝鲜族干部,比较突出的有:李东光、李敏焕、金正国等,仅吉林延边就有朝鲜族英烈2700多人。
4.不可低估的国际性
在东北抗战的连天烽火中,还有着不可低估的国际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朝鲜革命党人和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斗争。朝鲜沦亡后,大批朝鲜志士流亡东北,开展反日运动,他们是为本国民族独立而战,也是对中国的国际主义援助。“九一八”后,抗日后方变成前线,于是中朝两国人民便联合起来共同抗日。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东北东边道地区。二是英美等国盟军在东北的反日斗争。1942年11月11日,日本侵略军将在太平洋战争中菲律宾战场的英、美等国的战俘押解到沈阳,建立了“奉天俘虏收容所”,平均每年关押美、英、加、澳、西、荷等国战俘1500人左右。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仅18岁。战俘收容所有一个总所和两个分所,分别设在沈阳和吉林的辽源和通辽。关押的重要战俘有美国的温莱中将、英国的帕西瓦尔中将,其中有将军衔的军官17人。这些盟军战俘在狱中受尽折磨,同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怠工、生产不合格的产品,特别是在当地中国居民和工人的帮助下,战俘们还举行了越狱,失败后坚贞不屈,互相保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共同的战斗中,中美两国人民结成的深厚友谊。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盟军受降代表就在战俘营举行了受降仪式,这时的沈阳还在日军的掌握中。盟军战俘协助受降代表接管了战俘营,对沈阳的光复起到了推动作用。温莱中将与帕西瓦尔中将还作为盟军代表与麦克阿瑟一起出席了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这个战俘收容所后来被称为“东方奥斯维辛”。三是苏联在东北的抗日斗争。1934年至1940年在大连有一个受苏联红军参谋部军事情报组领导的、以破坏日军占领区的军事设施和战略物质为目标的国际情报组织。在它坚持斗争的7年间,先后组织放火爆破57起,使日本侵略军遭受巨大损失。最应该大书一笔的是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根据雅尔塔协议,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向日本宣战。9日零时10分,150多万苏联红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4 000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曾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在苏军和中国军民的打击下,顷刻间灰飞烟灭,成为日本投降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东北抗战的历史地位
1.东北抗战是中国14年抗战的起点。它打响了20世纪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枪。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妄图用武力强占东北进而占领全中国,称霸全世界。中华民族14年浴血抗战正是从“九一八”之夜开始的。当夜10时20分,日军自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东北军之所为,遂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了突然袭击。驻守在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原是一支以“息内争、御外侮”为宗旨、抗日热情十分高涨的部队。但当夜,在频频传达的不抵抗命令的压制下,力求“衅不自我开”,错过了消灭日寇的大好时机。直至凌晨2点,敌人已从南、北、西三面逼近营院,我军被迫还击,激战至上午5时,我方付出惨重代价才成功突围。实现了东北军悲壮的“不抵抗之抵抗”。这一武装行动,使中国的东北军与日寇处于战争状态。它表明中国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更重要的是这次成功的突围,为日后中国抗战保留了火种。据日人所办的《满洲日报》载:“王以哲旅的全体官兵,个个怀着强烈的反日情绪,今已安然退至山海关,这是‘满洲’治安的隐忧”⑦,上述事实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 ⑧。
2.东北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终点,也是亚洲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辉煌的终结。由于苏联出兵和东北军民的全面反击,使企图顽抗的穷凶极恶的日本关东军遭到沉重打击,迅速土崩瓦解,迫使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随之太平洋其他战场也宣告结束,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3.东北抗战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日军,对整个中国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日军占领东北后,控制了城市和铁道线,而我抗日军民则利用广大农村和山林抗击敌人。一支支抗日义勇军、一队队抗联官兵,用血肉之躯顽强抗击敌人,使东北变成了钉子阵、火牛阵,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虽然由于战争的分散,没有消灭敌人的准确数字,但据抗联名将周保中概算,仅1931—1937年歼敌总数就超过10万人。日本方面的材料证实,1931—1935年日本伤亡人数高达439 660人。为了镇压烽火连天的东北抗战,日本不断向东北增派兵力,“七七事变”前为20万,1938年猛增到40万,1941年为了围剿抗联,日本调兵至东北达到16个兵团,90余万人。东北抗战把这近百万侵略者黏着在东北土地上,对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打乱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时间表。日本法西斯的目的是要占领全中国,把东北变成它的兵站和后方基地。但是,长城抗战以后,关东军却不得抽身,在2--3年内未能从东北抽调大批军队去关内。这就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赢得了时间,更充分地作好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准备。其次,东北抗战使日寇不能如期北进,发动对苏联的侵略战争,避免了苏联红军两面作战的严峻局面。早在1933年日本就制定了进攻苏联的计划,但由于陷在东北的泥潭中,始终未能如愿。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能从远东地区抽调50万兵力用于西线对德作战,和东北人民的抗战是密不可分的。再有,日本未能北进,也迟缓了南进,在战略上支援了英美盟军和各个反法西斯战场。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4.东北抗战不仅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也为解放战争和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东北抗战的主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联。抗战后期,抗联官兵配合苏军解放城市和乡村,积极建党、建军、建政,清除日伪残余,迎接我军挺进东北,这就为建立东北根据地和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东北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无论工人、农民、学生、共产党员,还是其他阶层的民众,在14年的时间里,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他们用血肉和灵魂在白山和黑水间铸就了历史的丰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我们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强人思想武器。
注 释:
①《“九一八”事变史料》第249页。
②根据作者张静芳的祖父张玉成先生的口头回忆。
③李秉刚《辽宁人民抗日斗争简史》,第130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④同上书第179页。
⑤转引自《党史纵横》2001年第9期。
⑥转引自《党史纵横》2004年第9期。
⑦《王以哲烈士传略》,巴黎《救国时报》1937年2月23日。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4页。
作者简介:
张静芳 辽宁大学马列德育教研室教授
王建学 辽宁省委党校文史教研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