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
夏云杰,1903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家境贫寒,1926年携家小闯关东来到黑龙江汤原,平时以耕地为业,农闲季节到黑河金矿做临时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夏云杰受到中共汤原县委宣传队反日爱国宣传的启发,激起强烈的爱国热忱。1932年春中共满洲省委派冯仲云到汤原,帮助地方党组织开办积极分子学习班,发展党员,组建游击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夏云杰在学习班中积极学习,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并于193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8月夏云杰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军事工作。他深入工矿、农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为建立党的抗日武装而四处奔波。他主动联合当地五六股义勇军,组建了东北民众反日义勇军,夜袭汤原县城,给敌伪政权以沉重打击。
1933年10月,汤原中心县委遭到敌人破坏,除夏云杰外,县委委员全部被捕。夏云杰没有被吓倒,他坚定地表示:要与汤原的反日爱国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越是在党处于困难时期,越要经受住严峻考验。他立即主动承担起县委领导工作,汲取教训,经过一段艰苦斗争,使汤原地区党的组织和抗日群众组织得以逐渐恢复,并再次组建汤原反日游击队。1934年8月,汤原反日游击队扩编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戴鸿宾为总队长,夏云杰为政治委员。在戴鸿宾、夏云杰的带领下,取得了袭击鹤立农场、端掉太平川伪警察署、攻打亮子河金矿的一系列战斗的胜利,鼓舞了根据地群众的抗日斗志,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多支伪军、自卫团来到汤原投奔游击队。每次战斗中,夏云杰都身先士卒,曾多次负伤,在部队中享有很高威望。中共满洲省委曾称赞汤原游击队是松花江下游地区“反日反满的唯一中心力量”。
1936年1月30日,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夏云杰任军长,全军编为四个团,1000余人。随后,夏云杰率部在汤旺河地区创建后方基地,将游击区域扩展到汤原、萝北、绥滨等十余县。1936年5月22日,夏云杰率六军3个团500余人进攻兴山。在抗日救国会员和矿警队员的配合下,进攻部队分两路发起攻击:一路由参谋长兼第三团团长冯治纲指挥,首先炸毁了吊桥和车库,用火力封锁了日军守备队和矿警第一队的营房;另一路由夏云杰指挥,冲入煤矿事务所,击毙了日本官员山口为市、桥团德次和伪矿警大队长赵永富,解除了矿山伪警卫队的武装,缴获轻机枪l挺、步枪30支和子弹6500余发。夏云杰当即召集矿区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动员群众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经过宣传教育,被俘的矿警中有26人参加了第六军部队。
1936年9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党委根据《八一宣言》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精神,决定将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夏云杰任军长,部队扩大到8个团,人数达1500余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的编成,使松花江下游的许多抗日武装纷纷向其靠拢,抗日统一战线日益扩大,推动了抗日游击战争向周边各县更广大的范围发展。
1936年11月21日,夏云杰在筹集给养和物资途中,行至汤原丁大千屯时突遭敌人伏击,身负重伤,于11月26日牺牲,年仅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