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鸿宾
戴鸿宾,曾用名高新生。生于1911年8月18日,原籍辽宁省抚顺县海浪塞两半山屯,1919年移居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北沟靠山村,11岁开始给地主扛活,扛了8年,人称“戴半拉子”。
1932年1月,戴鸿宾怀着“不当亡国奴”的满腔热血,参加了本村的反日救国会,并经党组织培养考察,于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0月10日参加“反日游击中队”担任小队长;1933年8月任“东北民众联合反日义勇军”总指挥,率队攻打汤原县城,虽未获全胜,但却给了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轰动了松花江下游地区,给汤原人民以极大鼓舞。
1933年10月5日,戴鸿宾担负了游击队的领导责任。11月,“汤原反日游击队”改称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戴任副队长;1934年8月,汤原游击队扩编为“汤原游击总队”,戴任总队长,他根据县委的指示,争取了太平川伪自卫团长张传福等以下30多名骑兵起义,壮大了游击队的力量。
1935年5月,戴鸿宾率队再进太平川,打死进犯日军30多名,击退伪军一个连的进攻。处决特务,收缴警察署枪支和反动地主武装,拔敌伪据点,创建了太平川根据地,之后又创建了汤原格节河、洼大岗等4小块游击根据地。
1936年1月,反日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戴任6军2团团长,同年6月任6军4团团长,奉命开辟汤西根据地,第一仗就打死日军20多名,缴获了许多枪支。进入汤西地区后,同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整顿和健全了地方组织,捣毁了伪汤原县兴农合作社设在西北沟周家烧锅屯的出荷粮仓。
1936年 11月,戴担任6军代军长。1937年2月被任命为抗联第6军军长,率队远征大、小兴安岭,开辟松嫩平原游击区;1937年5月率队夜袭汤原县城,震动了日伪统治中心,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影响。抗联6军在小兴安岭西部地区播下了抗日火种,扩大了党和抗联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1938年2月,在攻打萝北县城战斗中,因敌众我寡,后率400多官兵退入苏境。1939年4月,对戴带出的400多官兵擅自入境苏联被苏政府遣送新疆造成损失,给党在政治上造成了极坏影响,被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会撤消东北抗联第6军军长职务,并党内给予“降为候补党员”的处分,后被任命为回国大队长,于1939年7月回国。
1940年5月,戴鸿宾被上级任命为东北抗联第3路军第12支队长,率队远征三肇(肇东、肇州、照源县),开辟平原游击战争。1940年8月,在攻打肇东县时,被日军200多人、伪军300多人包围,部队损失很大,戴没有收拢队伍,私带2支短枪、4万元伪币、60余两黄金脱离部队,改名高新生,辗转隐居沈阳市。
1945年10月,戴鸿宾找到了组织,交代了脱队隐居的情况,交出了黄金,接受审查。经东北局决定,被任命为合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后经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决定,于同年10月15日重新入党。
1946年2月,戴鸿宾奉命剿匪,建立政权,保卫土改,指挥合江自治军配合兄弟部队,一举捣毁土匪总司令部,歼灭、俘敌参谋长以下千余人,解放了勃利全境。8月,戴率队参战,把谢文东等四大匪首共万余人全部包围,歼敌7千余,彻底打跨了土匪主力。1946年10月,戴指挥军分区部队抓获了喻殿昌等3个匪首及其残匪,迫使东北四大匪首谢文东等人先后落网。
1947年3月,戴鸿宾奉命到北安军政大学东北抗联研究班学习,1948年5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吉林省林务局副局长;1949年9月任吉林省公路局局长。1950年他为了支援抗美援朝,开办了一所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培养出若干名汽车司机。1951年1月任吉林省交通厅副厅长、林业厅副厅长;1963年12月调任吉林市政协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时期,戴鸿宾对黑龙江省等地一些大、中学校的“红卫兵”、“造反团”找他挖掘东北抗联某些干部的“罪行”,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回答所问。后因无休止的纠缠和没完没了的“检查交代”,终于旧病复发,于1968年3月28日逝世
戴鸿宾(抗联六军军长、抗联三路军十二支队长)